防灾线上的“先遣队”

2021-05-17

                            —广西二七二地质队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侧记

 

在广西1:5万地质灾害详细工作收官之前,笔者于12月13日来到钦州市辖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项目组。笔者看到,为了在年底完成任务,他们比往常要早起,晚回,多干几个小时。他们穿越城镇、村庄、分散居民点、厂矿,跨越山川河流,凭借顽强的毅力,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地质环境脆弱地带、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隐患点进行调查、填图,划定危害范围,为钦州这片美丽的大地上描绘地质灾害防治的蓝图。

 

克服“冷湿”和“热湿”  做好防灾“使者

连日来,钦州市大垌镇各村屯调查沿线的树木花草在冷热交替的天气,雾气和露水大,项目组人员走在路上就先“湿身”;到了下午,寒气已过,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间,他们脱去厚重的衣服,在滑坡点开展调查,由于该地没有遮阴的地方,在火辣辣的太阳下,片刻工夫,他的衣服就湿透了。尽管如此,他们却没有放慢工作的速度。

他说:南方入冬以来,天气冷热交替,我们每天都要经历这种“冰火两重天”的考验。

相比于其他季节,冬季早晚天黑的时间长,为了快速完成调查任务,每天工作只有“两头黑”,一天工作下来,大家个个经历“冷湿”和“热湿”。大家把雾气和露水大的时候叫“冷湿”,干活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的时候叫“热湿”。

伍尚奔来回穿梭,正在烈日下忙着,草帽下被汗水打湿的头发紧贴着额头,脸上的汗珠顺着皱纹往下滴落。为了补充水分,他不时拿起身边的大水壶,咕咚、咕咚地喝起来,随后也给自己的脸上、身上喷点水,降降温。常年的野外劳动让他的皮肤晒得黝黑,加上长期泥土石头打交道,他的手上满是粗燥。

早上气温低他们都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本就冷热交替的天气,再加上厚厚的衣服,使得大家的工作状态更加艰苦,但伍尚奔说:“早上穿厚衣服,不穿又不行,必须要注意保暖,每当热的时候,就把衣服脱了,宁愿麻烦一些,这点困难可以克服。”

 

村民财产的守护者

“我们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学到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呢!”钦州市钦北区村民说。

“上次我家后面滑坡,他们来看过后还现场指导我如何解决,还教了我怎么排查周边环境变化对房屋安全威胁呢。”大垌镇陈阿婆说。“有他们在,我都能睡得安心一点。”

队在2019年4月承担了广西1:5万钦州市辖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后,该项目野外技术人员组建了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小组,做到“逢村必进、逢坡必查、逢灾必核”,利用业余时间对有地灾隐患的村屯讲解地灾知识,深受村民的好评。

“钦州辖区是广西地质灾害多发区,滑坡、崩塌、岩溶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给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项目负责人伍尚奔介绍道,“我们平时会随身带《地质灾害预防手册》等书籍,见到村民和学生就发一些。”他们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实事例子,向村民讲解了地质灾害的基本常识、临灾前兆、临灾处置、灾后应急自救、应急抢险处置等相关知识,进一步增强了村民防范地质灾害的意识,提高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最大限度保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职责。”赵俊奇说。

根据防治规划及近几年新增的隐患统计,钦州市辖区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共224处,其中,崩塌124处、滑坡74处、不稳定斜坡24处,岩溶地面塌陷2处,稳定性预测均为不稳定,这些隐患点对3013人及资产5201万元构成威胁。至今为止,该队已完成大寺、那垌、小董等10个镇野外详查,调查面积约288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51%,调查地质灾害隐患点共79处,其中,崩塌约53处、滑坡约22处、不稳定斜坡约3处,岩溶地面塌陷1处。

“刚开始在村里面做调查,村民对我们有戒心,警惕地问我们是来干嘛的,也不许我们进家里,说会搞坏他们家风水。”伍尚奔苦笑。“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嘛。

后来我们跟他们沟通解释了我们是来做地灾详查的,他们就很理解甚至很欢迎我们了,还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家里吃饭。去野外累是累了点,但是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欢迎,还是觉得很值得的。

广西1:5万钦州市辖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是该队在完成广西1:5万合浦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后开展的第二个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是该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的一个缩影。

同样,在此之前,该队组成的四个野外调查组,走遍合浦县15个镇,以遥感、地面调查、测绘、钻探、物探、槽探以及测试等为主要手段,对合浦县内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主要类型地质灾害开展调查,并以“优秀级”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合浦县地灾详查项目,向合浦县的群测群防、应急处置、气象预警、防灾减灾等工作提供了地质保障依据及防治对策。

 

无人机勘查事半功倍

“升高,升高,再高一点!

“好,稳住,保持这个速度,围绕这一带进行全方位拍摄.....项目组成员韦绪全操作着无人机对一处崩塌点进行拍摄。

“想要学开飞机,第一件事就是要学会捡飞机。”这是韦绪全在学习无人机操作时最常听到的话。毕业不足2年的韦绪全在项目组从最初对无人机的一窍不通到现在的游刃有余,不知道捡了几千次飞机。

“地灾详查多采用传统手段,即依靠肉眼并利用钢直尺、卷尺、记号笔、相机等设备,进行调查,再手工填写数据,”该队地环所所长伍爱平介绍道,“有时需要调查高山上的点时往往耗费的时间比较大,使用无人机后节省了至少90%的时间,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钦州地灾详查项目采用地形图和GPS定点定位、无人机和地面调查、地质测绘等多种方式进行野外调查工作。历时一个多月,便取得了详细的野外调查资料

“我当时是希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作用到我们地灾防治的基础调查中,更好地服务于民生,使人民群众的财产及生命安全受到保护和避免损失。”伍爱平目光笃定。“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是四项地质灾害防治甲级资质的单位,但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得跟上时代对不对?”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项目组就是如此。“虽然我们不是专业的,但我们每个人操作后都会进行经验的分享,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下一步该项目组人员打算参加无人机执照的考试,告别“黑飞”。

 

地灾调查辛苦着、 快乐着!

他起初完全是个门外汉,为了能干好地灾调查工作,他努力“啃”地灾调查专业书籍、虚心求教,从一名门外汉成了门内汉。

“现在大家对地质灾害体对地质测绘及勘查,地质环境、边界条件、规模、岩土体结构及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及成因的描述,收集有关参数,对稳定性进行分析与计算,分析成灾的可能性、成灾的条件等工作已轻车熟路。”

“在摸索中,我们学到本领;在服务中,我们收获成果,有了成就,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用项目组人员的话来说:地灾调查工作,能为防灾减灾做贡献,辛苦着! 快乐着!

“我们在野外的,中午有一碗猪脚粉吃,都是帝王级待遇了。”早上出门时,项目组成员背包里除了带上手持GPS、罗盘、锤子、放大镜、麻花钻等工具,还有面包、干粮和水。累了、饿了,就席地而坐随便吃点。

“有一次一个村民坐在我旁边打量我,完了还问我为什么只吃馒头还能这么‘肿’。那当然是因为对这份工作爱得深沉啊!”赵俊奇说,项目组傍晚天抹黑以后才回到驻地,匆匆吃完晚饭,就又马不停蹄地整理白天调查时的数据,对信息进行检查和完成数据入库,一天的工作全部完成时已是深夜。他们经常互相打趣“回单位要去申请工伤”。

“在野外还会碰到一些突然的事情,我记得有一次走在路上认真地填着卡片做记录,突然觉得脚后跟湿湿的,转头一看有一只大黄狗正在嗅我的脚,吓得一动都不敢动。”作为地灾项目组唯一的女同胞,秦明娟津津乐道

“被狗追那是家常便饭了。”伍尚奔不以为然,“要是有狗冲过来,今晚就加餐了。”

“你们别看他这样,他每天晚上都跟小孩视频到睡着。”项目组成员经常开伍尚奔的玩笑,“没想到他一个大老粗还有这么感性的一面。”

 

下一步,该队将继续做好地灾详查工作,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