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帮就帮,80后青年职工助人为乐不求回报

2012-12-21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经年累月不求回报地做好事。
                                                                                                      ——题记
 
本网讯(覃 朗 报道)有的人用嘴说说雷锋的故事,有的人只用笔谈谈雷锋无私奉献的真实性,有的人只有在每年的“学雷锋月”才会记起雷锋的事迹,而有的人却日复一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把帮助别人养成了一种习惯。这个人就是广西二七二地质队综合办公室的综合干事向燕,一个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80后女孩。
   她帮助别人不是一时兴起,亦不是图个自我感觉良好,更不为摊个好名声,而是发自内心的同感力让她真心实意地去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甚至是素不相识处于困境的人。然而她自己却不以为然,觉得自己所做的那些好事不值一提,都是很平常的事。刚开始笔者提出要采访她时,一向开朗大方的她也面露羞涩之意,不好意思起来,连连推辞。直到笔者说,希望通过写出她的事让更多的人受到感染,在同龄人中树立起助人为乐的榜样以便带动更多的人去做好事,对需要帮助的人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善解人意、凡事为他人着想的她这才欣然答应了笔者的请求。
萍水相逢却雪中送炭
前些日子,广西二七二地质队综合办公室的王主任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里一位老人很诚恳地要感谢办公室的小向。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是办公室的综合干事向燕一年来经常去帮助这位老人一家打扫卫生、做家务、买菜,还在老人子女都不能到场的情况下全程搀扶、陪同老人体检。这些事情让老人很感激,特地打电话过来道谢。这位老人名叫王国芳,现年81岁,因病造成半身不遂,是一名退休的地质工程师。家里有一个儿子叫罗伟,现年51岁了但智商却相当于5岁儿童。王奶奶除了罗伟之外,还有四个女儿,罗伟是第四个孩子,只有小女儿在南宁,其余的都是在外地或者国外,也基本上都有五六十岁了,都有自己的家庭,一般只有逢年过节才回家看看。所以,家庭的重担基本上都压在了王奶奶的老伴罗洪绪身上,罗爷爷现年也81岁了,虽身体健康但年事已高,体力和精力都不佳,每次买菜至少要花上半天的时间。但是,即使再困难的时候两位老人也没有放弃过这个先天不足的孩子,51年不离不弃地守护着他。
当向燕得知王奶奶家的情况后被老人家对孩子不离不弃的父母之爱所感动,于是决定为这对老人做点什么。先是为罗爷爷家写了一篇通讯稿《五十一年“执子之手”真情诠释“父爱如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接着她便开始四季如一日地为老人们做一些她力所能及的事,帮助做家务、买菜、搞卫生、买书、搬运米油、陪同老人体检……事无巨细,只要老人一个电话便随叫随到,从不嫌麻烦,也不说一声累。
“小向啊,她心好,”说到向燕的时候,王奶奶的脸便笑成了一朵花,如数家珍般道来,“小姑娘,我跟你讲,不是因为她来帮助我我才夸她好,我说的都是实话咧,奶奶不吹牛的。”“之前我们一家也不认识她啊,有一次她在路上碰见了我老伴在院子里和这个儿子散步,她看着我老伴带着这个智障的儿子行动不方便啊就主动问我老头说要不要帮忙。从那时起就经常地来帮忙,主动来帮忙。过年过节单位发了米啊油啊我们提不动,她就争着抢着要帮我们提。”说着说着奶奶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你不知道现在像她这样没有私心肯帮助别人的年轻人不多了。有一次走在路上遇到个沟坎,想伸手让旁边的年轻人扶一下,那个年轻人居然冷漠地躲开了我,当时我那个难受啊……小向不一样,她是主动地说要帮我们,从来不嫌弃我们,在我们有困难的时候能帮我们一把,那就和雪中送炭是一样的啊。”
“向阿姨”家的第二食堂
属蛇的向燕今年才23岁,却被同龄的同事友好地唤作“向阿姨”,这个外号是缘自她的热情好客。平日里但凡知道哪个单身的同事因为加班而错过食堂的用餐时间,她便热情地将这位同事请到家中一起吃饭。有时候,相熟的同事在谈话间偶然提到“今晚的晚饭又没着落”时,晚饭间她便会多煮些饭菜,邀同事一起吃。碰上个节庆的日子,还组织不能回家过节落单的同事到她家一起吃吃饭、聊聊天。“反正我都是要煮饭的,请他们过来吃饭不过是添几双碗筷的事,他们都是一个人住的,自己煮也不方便。”提到这事时,向燕轻描淡写地说道。然而却让同事们心里暖暖的,开玩笑地称她家是他们在272大院的第二食堂,向燕便是第二食堂里掌勺的阿姨,从此“向阿姨”的外号便传开了。
不仅自己助人为乐,还发动别人做好事
向燕不光自己去帮助老人,还发动身边的同事去帮忙,办公室小黄就是被发动的那个人。“你都不知道小向有多善良,网站上报道的罗洪绪老人一家的事你知道吗?自从她写了那篇报道以后就经常出入老人的家,自己买菜的时候就顺手帮老人家买点给送过去,有时间了就去帮打扫卫生。一到周末就过去看看有什么要帮忙的,老人家只要一个电话她是肯定会去帮忙的。”在问及向燕的事情时,小黄无不感慨地说。“远水救不了近火,因为我和王奶奶家住在同一个单元里,如果王奶奶家有什么急事的话,我住得近可以及时帮奶奶他们解决一些问题。”“王奶奶他们很客气的,平时也不轻易开口让我们帮忙,有时想去帮老人家做一些家务都被老人家拒绝了。他们只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会找我们,像上次,大雨天的时候王奶奶很急着要复印家里的房产证,才打电话给我,我帮他们印完送过去的时候王奶奶还客气地要给芒果给我。”
不仅工作后向燕积极地去帮助别人,在大学期间,她也是班级里最热心的一个班干部,当时他们班有一个住在贵州深山的男生王同学家境困窘,高中的时候王同学的亲哥哥意外去世,大一的时候王同学的父亲因病去世,只剩母亲一个人供他上大学,家里还有一个捡来的正在读小学的妹妹。为了照顾好他们两兄妹,他的母亲没日没夜地操劳,大三的时候他母亲累垮了身体,熬不过去,也因病去世了。当时作为副班长的向燕发动了全班同学给王同学捐款,那一次全班的同学都慷慨解囊,几百元、几十元的都有,全班同学都积极帮助这位王同学。冬天的时候,有一次向燕看着宿舍同学穿过一两次的衣服因为不喜欢就压箱底了,于是她萌发了给王同学的妹妹捐衣服的想法,说干就干,她马上在班群里倡议女生收集自己闲置的衣服,送给王同学的妹妹,有的女生还特意买了新衣服送给王同学的妹妹,两个星期后,王同学满脸感激地收到了大家捐赠的数百件共五大袋的衣服。
“换作是你,你也会这样做的”
在采访的过程中,向燕一再强调,她做的这些事都很平常,换做是谁,都会像她那样做的。俨然已经将帮助别人养成一种习惯了。
读大学的时候,向燕是学校大学生通讯社的负责人,她所在的社团有一个爱心助学的传统,也有几个固定的白色贫困山区的扶助孩子。每个学期这个社团都会开一次全社大会,在会上每个社员都会从自己的稿费或者勤工助学岗位工资中捐出一部分钱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有捐一元的,也有捐数百元的,这些钱都将寄给百色的孩子作为生活费。大学四年,向燕一直坚持捐款直到毕业,在大四的时候她所在的社团还收到了受助孩子的感谢信。她说,看着字迹清楚,表达真诚稚嫩的感谢信时感觉特别的真挚和感动。
有一次,向燕在市场买水果,碰见一个大约60岁左右,穿着破烂的老奶奶,老人家手里还提着一个蛇皮袋,袋子里面装满了捡来的废旧。在向燕买荔枝的时候,老奶奶在旁边用北方口音询问了一下荔枝的价钱,在知道荔枝的价钱后,老奶奶默默地离开了。向燕买完荔枝后注意到那个奶奶没有走远,而是坐在摊位旁边的一棵树下的花圃边上,眼睛定定地看着这一车的荔枝。向燕猜想老人家可能想买荔枝但是买不起,在经过那个奶奶身边的时候,看着老奶奶哀愁的眼神,心里一颤,便鬼使神差地把她买的那袋荔枝揣在老奶奶怀里。“举手之劳而已。换作是你,你也会这样做的。”说到这些时,向燕真诚地说。
是的,做好事不一定要惊天动地,帮助他人只需在别人需要时帮扶一把,就会让处在困窘中的人感觉到人心的温暖。在写完这篇通讯稿后,笔者也加入了帮助王奶奶的队伍中。有时候我们的举手之劳也许就真能解他人的燃眉之急,助人渡过难关。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美好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不以善小而不为,善小可臻大德。相信向燕同志助人为乐的善举将会唤醒更多青年职工的灵魂深处的热心,让道德的光芒尽情地闪烁绽放,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职工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为促进272地质队大院和谐繁荣而共同努力。
 
向燕和王国芳老人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