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寿乡之行

2012-06-15

      

       本网讯(向 燕  报道)盛夏的五月底,北纬22°17′的南宁城区被炙热的太阳烘烤着,地面冒起了热气,一阵又一阵热烘烘的感觉袭来,使人无处可逃。道路两边略微卷起的树叶已是灰尘满满,叶下的知了毫不怠倦地控诉着长龙般的汽车,匆匆脚步的行人来不及欣赏沉甸在枝头的芒果……

    对于在乡镇玩着泥巴、嗅着乡土味儿长大的我而言,甚是闻不惯城市里的尾气,走不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市中心。工作定在城里以后,乡村的那份纯朴与悠闲,便不知不觉成为回忆里遥远的过去。

    但上天总是眷顾我的,在我正有一股怀念乡村气息的愁情时,我们有色院恰巧准备去巴马镇进行捐资助学,而我,也幸运的成为其中一名工作人员。

    “火麻茶油将菜炒,素食为主锌锰高;地下河水元素多,空气清新人不老;晚婚晚育勤劳动,常享桃李野葡萄;知足常乐心清净”,这是我上大学时就在书上看到过的巴马民谣。怀着向往,我和办公室王主任登上了单位那四个轮子的商务车。

    南宁至巴马,三个多小时的车程,些许兴奋的我对道路两边的风景提不起丝毫的兴趣,脑海里一直想象着世界长寿之乡巴马是不是真如民谣里唱的那般美丽,我不知觉玄想其间,沉醉其间。

    到达巴马县城后,县城给我的印象倒没多么深刻,深刻的是第二天去巴马镇设长小学的情景,在孩子们纯朴的身影中,在那唱了几十年的儿歌《丢手绢》中,我仿佛又回到了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

    设长小学地理位置朝山近田,远眺青山,它像一位老爷爷默默地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长,也目睹了时间无情地对学校基础设施和物资的侵蚀。学校两层高的教学楼默默地为孩子们的学习和进步奉献着,岁月残酷地将曾经雪白的墙壁刷成黄中带黑,曾经骄傲过的天花板,也蹦出了一道道裂缝,曾经为莘莘学子遮风挡雨的玻璃窗,如今也艰难地挺着半截玻璃。炙热的教室里,没有一把风扇,课桌上那深深浅浅的划痕,也许是孩子们的父亲的杰作,还有学校多年前建起的那一小段的围墙,陈旧的颜色等待着属于它那一圈的圆满。

    一口用水泥砖简易拼凑的灶台,一捆干燥的柴火,几口凹凸不平的大锅,一堵熏黑的水泥砖墙壁,就是设长小学教师的厨房,粗茶淡饭的教师们,一辈子的心血全都默默无闻地撒在了伟大的山区教育事业上。

    相比教学楼而言,学校的孩子们更能引起我的注意。课后休息的时间里,我扛着相机,悄悄地走进教室里,我又悄悄拍了几张照片。孩子们发现后,既好奇又羞涩。交谈了只言片语,他们便把我当成了朋友,纷纷亮出刚发下来的试卷,说他们很多同学都考了100分。

    印象最深刻的要数二年级一个七八岁左右的小姑娘,她问我是不是上过大学,上大学要不要考试这两个问题。不得不承认,当时我真的被这个小姑娘真挚的话语所震撼。也怪当时我太粗心,竟忘记问她的姓名,遗憾万千。

    和孩子们交谈后才了解到,午餐这个词,对于常人来说是一日当中必不可少的项目,但对于家里住的较远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脑海里没有这样的概念,那一刻,我完全被这一群坚强的孩子所折服。

    在捐资助学的仪式上,我意外发现一个小男孩竟然没有穿鞋子,当我拍下他的双脚之后,更意外发现镜头下,很多双脚都没有穿鞋子,奈于当时是在仪式现场,便没有细问究竟,但愿他们只是调皮不爱穿鞋子,而不是因为贫穷没有鞋子穿。

    乡村淳朴的民风总是不经意的体现出来,感动着每一个人。午餐时间里,设长小学的教师们热情为我们煮好饭菜,四张课桌拼凑出的饭桌,宽大的芭蕉叶就是菜盘,生态的吃法让我们倍感新鲜,一杯又一杯唤作“寿乡情”的米酒感谢着我院的支持,在他们的眼神里,表达着时刻也不忘给予曾帮助过自己的人以厚重绵长的感谢之情。

时间总是过得飞快,巴马之行即将结束,归路上,我再次回首凝视这所小学,心想着,下次再来的时候,围墙不再是残垣断壁,孩子们也用上了新的课桌椅,他们肯定笑的比现在更甜。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我也要感谢巴马此行,不仅平息了城市喧嚣给我带来的烦燥心绪,还让我第一次深刻的感受到寿乡的美,美在灵魂,美在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