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促转型,踔厉奋发创佳绩

2021-05-17

 

 

                                                                ——榜样的力量锻造人才队伍

 

 

“十三五”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二七二地质队(与广西有色勘察设计研究院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同一个单位,以下简称“二七二队”)发“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以技术创新为推动单位改革的内在驱动力,依托“大地质、大服务、大作为”发展战略新格局,紧盯国家、自治区、南宁市重点项目,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积极融入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为自治区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交通强国战略、市政工程建设、乡村振兴基础性工作等提供了强有力的地质技术支撑。

创新型的地勘单位,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该队始终将人才摆在创新发展的重要位置,积极培养与发掘优秀的年轻技术人员,依托地质单位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将人才队伍打造成推动单位转型发展的“推动器”。

为加快转型步伐,该队深入开展“学大年、促转型”活动,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要求,进一步增强广大职工新时代爱国奋斗精神,引导广大职工为全队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该队举办了多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学习时代楷模黄大年事迹座谈会,参加广西地矿局组织的黄大年事迹主题报告会,参观黄大年事迹纪念馆。

该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人翁敦贤说:“一件件发生在身边的往事,真实再现了黄大年同志可歌可泣、可钦可敬的光辉一生。学习黄大年同志,就是要把他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敢为人先的科学素养、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融入我们心中,转化为新时代发展动力,争当我队高质量发展的猛将、闯将、干将

该队队长黄祥雄是一名从野外一线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在谈及黄大年精神对单位创新转型有何促进作用时他谈到,黄大年作为一名从广西地矿局走出去的优秀科学家,为了祖国尖端科学技术的突破创新而孜孜不倦、沉浸钻研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从一名地质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搞技术创新非常需要这样的科学家精神。科研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搞创新、促转型就要能坐得“冷板凳”,敢于突破常规的想法、敢于付诸实践,正确对待一时的失败得失。作为技术服务型的基层单位要将解决技术难题与使命感、获得感相结合,发自内心地热爱地质事业,真正在单位内部形成创新的工作氛围。

通过听报告、座谈、参观,黄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都跃然眼前,“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等铮铮誓言让与会人员震撼动容。该队职工纷纷表示,黄大年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让每个人的心灵得到了洗礼,灵魂得到了升华。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将个人奋斗与队的转型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争做新时代创新先锋,用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书写新时代精彩的人生篇章。

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拥有300多名在职职工的传统地质队伍,单单依靠传统地质勘查项目来实现“养家糊口”并非上策,甚至连“温饱”都不能解决。近年来,受国家政策和地勘市场低迷的影响,大型地勘项目仍然萎缩,在面对财政项目逐年减少、地质找矿经费持续压缩的大环境下,传统地勘单位该如何转移工作重心,在竞争的大潮中打开大门走向市场,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也实现地质人的“小康”

作为地质找矿单位,因传统地质项目大幅锐减,地质勘查市场前景堪忧,测绘地理信息市场成了一项值得“深耕”的业务板块。该队充分发挥地质测绘工作先行性、基础性作用,加快构建“大地质、大服务、大作为”工作格局,将测绘地理信息专业作为推动单位转型升级发展的加速器。

2014年,该队凭借自身对行业发展动态的敏锐嗅觉,抓住了自治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重要项目的“牛鼻子”,组织单位生产经营人员参与完成广西1022县(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发证项目服务,凭借自身的技术服务优势,累计中标项目合同金额达1.22亿元,为广西中标该类项目最多的测绘单位,服务涉及1379079.29亩土地,约100万农户,同时还中标实施了多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项目,为“三农”民生工程和广西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该队通过新引进和应用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新添3D打印设备,利用空地相片、三维扫描仪采集的数据进行空地融合,制作了南宁市江西镇同新村木村坡传统村落3D实景模型,还新建了相机检定场,可对航空摄影测量的相机进行技术检定,技术进一步革新升级为下一步拓展延伸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通过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融合发展,着力做精做强核心测绘专业,该队技术储备和业务发展从单一的工程测量为主转型升级向多测绘产业发展,测绘资质从工程测量1项专业甲级发展为工程测量、不动产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测绘航空摄影、摄影测量与遥感、大地测量6项专业甲级和地图编制、海洋测绘2项专业乙级,其中测绘航空摄影是广西首家甲级资质,无人机航拍作业受到广大业主好评,开创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

业务领域的拓展催生了该队国土规划所的成立,在开辟土地规划设计、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应用等新业务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该队野外项目作业遇到困难和挑战,正是在这样异常关键的时期,该队凭借自身积累的过硬技术优势,将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进一步广泛应用到矿山储量监测、不动产确权登记项目中,助力单位在财政项目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仍然依靠自身过硬的技术本领逆势而上、破浪前行,如期完成了全年经济目标任务。

在兴安县农村宅基地及建设用地“房地一体”不动产登记测绘项目中,采用了多旋翼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方法进行三维数据采集,2小时完成两个架次飞行,通过内业处理可获取两个村屯小组的地形地貌全要素数据,比常规测量仪器进行外业数据采集效率高出几十倍。该项目内业负责人莫象泉介绍,该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桂隆多测合一智慧GIS系统”进行绘图编辑与数据建库,很大程度提高了不动产登记确权项目的内业效率,为促进乡村振兴打牢基础工作。

技术创新服务城市发展

202111日,南宁地铁创下开通运营以来的客流量新纪录,线网客运量达到143.26万人次。呼啸而过的一节节车厢在城市的地下空间来回穿梭,如何织就这样的运输“网络”,“穿针引线”的功夫其实并不简单。

富水圆砾层是南宁的典型地层,早在地铁1号线建设之初,就饱受这一特殊地层的困扰。地铁施工方在地下开展轨道盾构施工时,因盾构管片壁后注浆填充不及时或注浆填充效果不理想时容易产生的空洞、不密实、松散层等缺陷,使隧道围岩应力再次重新分布而产生应力释放,地面塌陷、隧道坍塌、周边建筑物开裂受损等影响施工安全的现象时有发生

现今正值南宁地铁建设的高峰期,如何解决管片注浆质量检测这一难题,保障地铁施工建设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带着一颗作为技术服务型单位就要不断自我革新的初心,二七二队提前布局、积极准备、顺势而为,为了把握这次难得的市场机遇,走在了攻坚克难的潮头。他们集思广益、不断摸索,建造了国内首个富水圆砾层盾构隧道全断面1:1全尺寸雷达实验平台,通过反复试验,技术人员终于创新出一种全新的无损检测方法。据该队探所技术负责人唐甫介绍,这种方法突破了传统地质雷达探测的技术盲区,不需要观察渗水也不需要在管壁钻孔,就能精准检测出盾构隧道内管片壁后的注浆质量,取得了富水圆砾层盾构管片壁后注浆效果雷达探测技术最优化研究成果。

随后,这项研究成果技术积极参与并成功中标了中标额为1007万元的南宁市轨道交通工程23号线盾构隧道管片壁后注浆质量地质雷达探测项目,被迅速应用到南宁地铁施工中。对在建地铁项目进行注浆效果的检测时,该技术人员都能及时发现管片后注浆的面状异常,并向建设方提交了数百处的异常缺陷部位并提出进行工程补强处理意见的报告。据该队物探所地铁检测项目负责人师虎峰介绍,目前在建的南宁地铁2号线东延线、机场线以及45号线,也都采用这项技术进行管片后注浆质量检测,仅该队参与的物探测线距离就超过800公里。

此外,该队还积极参与了南宁市轨道交通2号线三十三中站点、秀厢站到三十三中站区间、南宁剧场到朝阳广场区间右线3处的路面塌陷区域应急抢险工作,为保障南宁市地铁隧道的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服务,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成为了城市施工建设中的一支应急抢险快速反应部队。

2018年,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由二七二队主编的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盾构法隧道管片壁后注浆质量地质雷达法检测技术规范》正式发布实施。如今,这项技术已不仅仅作用于城市地下轨道施工建设,还应用到了高速公路勘察、厂房选址、机场建设、市政管线探测等多领域工程项目当中,在取得经济增长突破点的同时,还为该队拓宽了物探行业的市场渠道,也为助力广西建设贡献了力量,真正将科研成果变为了单位转型发展的生产力,让地质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焕发生机。

技能竞赛锻造人才队伍

创新型的地勘单位,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该队始终将人才摆在创新发展的重要位置,积极培养与发掘优秀的年轻技术人员,依托地质单位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将人才队伍打造成推动单位转型发展的“推动器”。

在二七二队办公楼一楼有一间看起来朴素却招牌醒目的办公室——翁敦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针对单位地质技术服务的不断延伸,该队越来越感到“大地质”综合性人才的缺乏。要推进‘大地质’综合性能人才的培养,开展技能竞赛是重要抓手。近年来,该队每年多次举办职业技术技能竞赛,打造多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不断拓展竞赛内容,搭建技能展示交流平台,全力营造崇尚技能的氛围。竞赛涉及工程勘察、国土空间规划、测绘地理信息、工程物探、地质找矿等多个专业的项目,极大调动了技术员的积极性,同时也鼓舞更多技术员热爱技术、崇尚技能,走上技能成才成长之路。

通过技能竞赛,不仅可以促进职业技能的推广,培养选拔优秀技能人才,使人才在赛中学和练,以比赛为契机,进行业务切磋,不断提高技术人员多专业技能水平,并与“大地质”服务衔接,提高社会对“大地质”工作的认可,激发对技能重要性的认识与重视,推动单一地质工作向“大地质”观念的改变,培育有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2020年,该队组织职业技能竞赛十余次,组织技术骨干参加了第一届广西(交科杯)工程勘察土工试验技能大赛,荣获团体一等奖(排序第一名)和个人一等奖(排序第一名和第三名)。竞赛成果颇丰的同时,专业奖项也硕果累累,同年,该队共获得21个奖项,其中国家优质工程奖1项、有色金属建设行业(部级)奖10项、厅级奖5项,局级奖5项。

不为竞赛而竞赛,而是借助竞赛掀起重视技能、尊重工匠的热潮,将技能人才打造成人人尊重的“能人”,建立“创新工作室帮带团队”,推行“技术能手”等各类竞赛评选活动,引导职工立足岗位助力生产经营,储备选拔技能竞赛选手,用活用好人才、团队资源已在该队呈现,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未来,该队将以建设成为基于地球科学与信息技术的一流创新型综合地勘队伍为目标,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的技术能力、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培养出更多技术骨干型、技术创新型、专家型的精英人才,不断壮大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综合型人才队伍,完善人才队伍结构。同时,在各项业务方面的发展既要有量的“宽度”又要有创新的“高度”,进一步拓展产业延伸:即在传统业务板块(如工程勘察、传统测绘、地质勘查、传统物探、工程检测等领域)进行“宽度”建设,继续做,在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兴业务板块(如三维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与应用、系统集成与研发、国土空间规划、地灾防治与应急保障等)进行“高度”建设,努力做大做强,重点在新的物探技术与规划设计方面继续深入推进技术改革,以市场压力为导向促进创新发展。此外,该队还将认真研究政策及时介入市场,激发新动力,打开高质量发展工作格局,在政府依赖度高的信息技术与管理系统方面瞄准目标下功夫,从向政府和用户提供数据到提供数据应用方案和管理服务转型,持续推进单位升级发展。